百病之源「鈣逆論」

 

為了身體的正常運作,當血液的鈣濃度降到標準以下時,

副甲狀腺賀爾蒙就會催促骨骼釋出其貯儲的鈣質,

並將其送至血液,藉以維持生理平衡,使大腦運作正常,

心臟收縮自如,胃腸、血管、肺細胞等平滑肌和肌肉才能正常運作。

因為血液中所含的1%的鈣正是扮演著傳達各種情報至細胞的重要物質,

一旦血液中鈣質下降,那麼啟動情報的訊息受阻,

生命現象就會混亂甚至導致死亡。

 

因此,鈣的攝取量不足,反而會引起細胞內的鈣量增加,

變成一種奇特的逆轉現象,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逆鈣論」。

 

但是,如果以血液中鈣的濃度為10000的話,

那麼細胞中的鈣量則必須維持在10000分之一。

也就是說細胞內的含鈣量和細胞外血液和淋巴液的含鈣量

的濃度比例是110000,唯有在這種110000鈣的比值下,

人體細胞才能正確地發揮功能,維持身體健康。

 

但是經由副甲狀腺賀爾蒙從骨骼中釋出多餘的鈣,

則會進入人體內各細胞組織中。

因此血液中鈣的濃度雖然得以恢復了正常,

但是也因而導致人體中各細胞內的鈣質增加,反而危害到細胞。

 

平日鈣的攝取量不足,產生「逆鈣論」而造成結石之外,

因為體內各種細胞含鈣量增加,如果在腦部,

則引起腦細胞病變而得老人癡呆症、阿茲海默症等,

如果鈣化在血管,則會引起血管硬化、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

甚至導致細胞死亡或癌症。

 

一般人常誤解:結石的原因是因為鈣的攝取量太多而引起的。

但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一般大眾的結石原因都是因為

鈣不足時而從骨骼中釋解出來的鈣進入細胞中所造成的,

這就是「逆鈣論」主要後果。

 

 

鈣與疾病的關聯(列舉幾項...)

 

◆鈣對懷孕婦女重要

 

過量的鈣由骨骼進入人體系統不但令鈣質流失,

過量的鈣質也會溜進人體各細胞組織內,

造成細胞功能失常,部份鈣質更滯留在血管壁內形成鈣斑

而阻塞心血管,後果不堪設想。

 

註:細胞內外的鈣含量差異極大,

研究顯示細胞外的鈣質含量為10ng/dl

細胞內的鈣含量卻只是細胞外含量的萬份之一,

所以細胞內的鈣含量一旦過量,就會造成功能失常。

 

有鑑於此,甲狀旁腺亢進者除了接受一般醫療外,

也應作一定程度的鈣補給,以讓甲狀旁腺意識到

人體已有足夠的鈣質而停止其提取工作,

從而逐漸恢復其正常功能

 

鈣與妊娠中毒症及經痛:

孕婦在妊娠期間的鈣需求量可增加7080%

與其他營養素(卡路里需求量增735%,蛋白質需求量增1030%

比較之下,更凸顯鈣對妊娠婦女的重要。

 

我們已知鈣為人體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

所以孕婦缺鈣除了可能導致先前提到的兩個問題以外,

許多人體的化學程序都會因缺鈣而變得不完善,

因而使孕婦出現尿蛋白、肢體浮腫、高血壓……等妊娠中毒的現象。

 

必須注意的是,妊娠中毒現象若未關注,可能進一步惡化,

令產婦在分娩時出現全身性痙孿、子宮破裂而失血過多等嚴重後果,

所以切勿對任何妊娠中毒現象等閒視之,相反的應積極求醫及作適量的鈣補給。

 

◆鈣與高血壓

 

一般人向來都以為,高血壓是因飲食中的鹽份過高而起,

但醫學研究卻顯示出它與鈣有著極密切的關係,美國科學家曾針對這課題,

1971年至1975年之間,通過問卷方式讓2萬多名美國人參與一項

關於飲食習慣的調查,結果發現鹽份過量與缺鈣為導致高血壓的主因。

 

科學家較後從2萬餘人之中選出75位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

讓這些病患每天補充1公克或1000毫克的鈣質,

結果成功令他們的血壓恢復正常,原來,作為神經傳導主要物質的鈣,

也具有調節末稍血管平滑肌的功能,

因而可避免該部位血管異常收縮而導致血壓高昇。

 

註:

血壓是指血管壁在心臟舒張與收縮時所承受的壓力,

一般可分為舒張壓(DIASTOLIC)與收縮壓(SYSTOLIC),

高血壓的確實起因不明,但許多跡象顯示出,

它是因毛細血管受阻或其末稍平滑肌異常收縮,

令血液無法順利流通而起,鈣可保持末稍血管平滑肌的

活動而避免異常收縮,因而對高血壓具一定療效。

 

◆鈣與血液凝固

 

人體受傷後,血液通常會在很短時間內凝固成塊狀,

以阻止人體失血過多,這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包括了不少化學程序,

鈣在這血液凝固過程中,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造成血液凝固的幕後功臣為“凝血 ”(THROMBIN),

其前身為源自肝臟的“凝血原”(PROTHROMBIN),

凝血在人體受傷後,將血液中的溶性纖維蛋白(FIBRINOGEN

轉化成不溶性纖維蛋白(FIBRIN),以締造血液的凝固程序

 

但凝血原必須與維他命K及鈣結合才可轉化成凝血,

所以某人的血液中若缺鈣,其血液就變得不易凝固,

若完全除去血液中的鈣,則該血液就不會凝固,

備以輸用的血液就是通過除去血中的鈣離子來保留的。

 

◆鈣與動脈硬化

 

我們常聽到人說,某某人向來小心飲食也常運動,

都結果還是中了風或心臟病發,令他們不知該如何預防諸如中風、

冠心病等隱形殺手,圖4為冠狀動脈硬化狹窄引致冠心病的概念圖。

 

高膽固醇與缺乏運動固然是這些隱疾的主因,但很明顯的,

許多人都忽略了鈣與這些疾病的關係,我曾在上期提到副甲狀腺亢進

會令大量鈣質由骨骼釋放入血液中,過量源自骨骼的鈣質會滲透入各細胞內,

包括血管壁內而形成動脈血管硬化,進而形成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

 

所以,除了注重飲食及運動以外,讀者也該自問本身可有補充足夠的鈣質,

以免副甲狀腺因人體缺鈣,將太多(源自骨骼)鈣釋放入血中,

令這些鈣質滯留血管壁中而引起各種血管病變。

 

◆鈣與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為

人體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ANS

的一部份,顧名思義,ANS的神經活動是非常“自主”且不受人類控制的。

 

作為ANS的一部份,交感神經系統控制了人體各器官的活動

(如心臟跳動、血管舒張與收縮、各器官活動…等),

這些器官活動都不是咱們可控制的(如我們無法控制心臟跳幾下、

哪條血管該收縮哪條該舒張…等),交感神經會視人體的情況,

自動地控制這些器官作出必要的回應。

 

近期的研究也顯示出,交感神經的活動失常會令人失眠、

脾氣暴燥及神經兮兮..美國科學家曾對兩批感化院的兒童進行實驗,

首批兒童的飲食中有充足的鈣補給另一批的鈣則比較不足,

結果顯示出鈣補給充足的首批兒童性情較溫和,

次批鈣不足的兒童則脾氣暴燥、愛惹是生非。

 

研究的結論是:作為主要神經傳導物的鈣可維持交感神經的正常運作,

避免它過度活躍而造成上述等等問題,多位科學家也針對此事進行了

多項規模不一的研究,都證實了此理論,

因而奠定了鈣對交感神經問題的療效。

 

 

◆鈣與癌症 

 

癌是由身體細胞發生突變,而無法控制的不斷增生,

它不止會破壞其他組織,同時也會吸取身體的養份,

影響正常細胞的成長。人體每天都有癌細胞形成,

但是只要免疫機能得當,那麼在癌細胞剛開始萌芽之際就可以清除,

但是如果免疫細胞無法正確的獲得癌細胞的訊息,

那麼癌細胞就會逐漸增殖,進而演變致癌症。

 

細胞內鈣離子的多寡就直接影響到細胞間情報正確的傳遞,

如果人體缺乏鈣質而發生「鈣逆論」,而淆混細胞之間的情報,

使免疫細胞無法辦識或擊退癌細胞或是引發致癌的物質,

則因癌細胞異常增生的結果而產生癌症。

 

當鈣不足時,副甲狀腺會分泌副甲狀腺賀爾蒙,

自動提出骨骼中的鈣質供應身體各組織的需要,

但是如果過程頻繁而無法停止,則為一種「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得此病症的患者,不但骨質疏鬆脆弱,血液中的鈣量也會大量增加,

醫學臨床證實,罹患此症的病患其癌症發生率遠比正常人要高出許多。

年紀愈大罹患癌症的機會越大,其中之一的原因可能與體內含鈣量下降有關。

 

患了癌症時,患者往往會產生高血鈣症。

能夠侵犯骨骼的多發性骨髓癌或是白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蔓延至骨骼時,

患者就很明顯的出現高血鈣症。此時骨骼內癌細胞急速發展,

從骨骼中溶解鈣質的速率加快,使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升高,

因此促進癌細胞遺傳基因所製造的成長因子的功能,

加速癌細胞的分裂與增生。

 

因此,如果要抑制癌細胞增生,就必須預防細胞內的鈣質增加,

也就是攝取充足的鈣質。以預防副甲狀腺賀爾蒙分泌,

就不會將骨骼中的鈣質溶出,因而就不會產生多餘的鈣質進入細胞內,

因而得以抑制癌細胞的外裂增殖,所以鈣對癌症治療上有相當的功能。

 

在癌症治療的藥物中有一種鈣拮抗劑,能預防鈣質進入細胞內,

這種藥物不但具有持續抗癌的活性,並且能預防身體對抗癌劑發生排斥的作用。

鈣拮抗劑之所以能有效控制癌症,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預防細胞內的鈣質增加。

服用抗癌藥物後會出現強烈的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嘔吐、毛髮脫落等現象,

充分的補充鈣質,可以使副作用減輕到最低範圍。

 

 

需要大量鈣質的時期

@ 胚胎期 :

一般而言,胎兒在發育很快的妊娠期和後期需要更多的鈣

胎兒的牙齒早在受孕的第8週時就開始形成,骨骼則在受孕

後第12週就開始鈣化,因此鈣質對胎兒的成長最為重要

 

@ 嬰兒期:

嬰兒期的孩童,每日平均需要吸收至少110毫克的鈣質

才能順利發育,假設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鈣質,其吸收率

50%的話,那麼一天就需要攝取300毫克的鈣質.

 

@ 青春發育期:

青春發育期,男性1119,女性1017

鈣的吸收率提升至50%以上,並有加速骨骼貯存鈣質

的能力,青春發育期需要補充充足的鈣質,才能使骨骼

生長達到正常的高度與密實的骨鈣密度.

 

@ 成人期:

30歲至35歲的成年人,其骨鈣質含量達到最高峰,

在此年齡前需要多存鈣質,以防成年期後,因吸收率

下降,而產生骨鈣的耗損.

到了成人期的人應該採取細水長流的補鈣方法,

每日持續補充以及日光照射和運動

 

@ 老年期:

老年人腸胃消化和吸收力較差,而且由糞便和尿液中

排泄的鈣質反而增加(鈣質貯存的少,排的多)

尤其以女性更為明顯,而老年人對食物的選擇也較少,

所以更應計劃性的補充鈣質

 

美國國立科學院建議鈣質每日攝取量(單位:毫克(mg))

出生至半歲 360mg

-------------------------------------

半歲至1 540mg

-------------------------------------

1歲至10 800mg

-------------------------------------

10歲至18 1200mg

-------------------------------------

停經前的婦女 1000mg

-------------------------------------

停經後的婦女 1500mg

-------------------------------------

男士 1000mg

-------------------------------------

懷孕期/哺乳中的婦女 2000mg

-------------------------------------

 

美國營養協會建議質每日攝取量(單位:毫克(mg))

幼童出生~3 400~800mg

-------------------------------------

兒童4~10 800mg

-------------------------------------

孕婦及哺乳母親 1200mg

-------------------------------------

成人與青少年 800~1200mg

-------------------------------------

 

加拿大衛生署所建議質每日攝取量(單位:毫克(mg))

兒童7~10 700~1000mg

---------------------------------------

孕婦及哺乳母親 1200~1500mg

---------------------------------------

成人與青少年(女性) 700~1100mg

---------------------------------------

成人與青少年(男性) 800~1100mg

---------------------------------------

 

鈣的吸收率

鈣的吸收,大部份在小腸的前端,也就是在十二脂腸的

部位就被吸收了,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因素有:

 

1.平日我們從飲食中對鈣的吸收率為30%,而兒童

孕婦和授乳的母親,因對鈣質的需求量大,因此對

日常飲食中對鈣的吸率可增加至40%以上

 

2.除了離子化的鈣外,一般的鈣鹽必須溶解在酸性

溶液中,因此胃酸多寡直接影響到鈣鹽的溶解度.

一般老年人因為胃酸減少,因此對鈣的吸收率逐漸

降低

 

3.一般食用高蛋白質飲食的人,其對鈣質的吸收率

較食用低蛋白質飲食的人要高,但若食用過量的

蛋白質則會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

(例如:喝了過量的牛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t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