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油脂與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心臟病與血管疾病的總稱。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氧氣與養分的血管,「心臟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專指供應心臟的血液減少而對心臟造成傷害,常見的疾病是「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002﹚與高血壓。

正常的血管內壁沒有腫塊,管腔暢通。粥狀硬化是指動脈管壁上生成腫塊,由平滑肌細胞、纖維蛋白質、脂肪、細胞殘渣構成,並有程度不一的出血、壞死、鈣化的現象,粥狀硬塊外圍常附有血栓。血管壁因此硬化粗糙不平、管徑變小,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量減少、組織獲氧與養分供應減少。血管壁承受壓力大,容易受傷,而易生成血栓,使阻塞的情況更為惡化。晚期的血管壁粥狀塊複雜而不可逆。

動脈硬化起因於血中LDL氧化所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和發炎反應,病症有階段性的變化。首先,血中過量的LDL聚集在動脈內壁上並且發生氧化,刺激內皮細胞分泌黏性分子,吸引T細胞和單核球細胞黏沾並侵入血管內膜。在血管內膜,單核球活化成為巨噬細胞,產生許多發炎物質,並且吞噬大量的氧化LDL,形成脂肪堆積的泡細胞(foam cells)與脂肪塊,這是粥腫的初期,此階段為可逆性,如果妥善預防可以逆轉傷害性的變化。腫塊以脂肪為中心逐漸增大,被週邊的肌肉細胞包圍,肌肉細胞形成纖維狀硬殼,隔離腫塊與血流。泡細胞分泌多種發炎物質,破壞周圍的肌肉細胞與纖維狀硬殼,導致腫塊破裂而無法修復,損傷的管壁組織釋出的成分會促進血小板凝集,形成凝血塊或血栓,血栓或血塊過大就會阻塞血流,發生於腦血管則是中風;發生於心臟血管則是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心肌因缺氧而壞死。

◆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主要危
險因子
遺傳
(家族病歷)
早發性CAD(確定為心肌梗塞、父親或男性一等親在55歲以前猝死、母親或女性一等親在65歲以前猝死)
性別 男性的危險高於女性
年齡 男性≧45
女性≧55,或過早停經而無女性荷爾蒙治療
可預防之危險因子 經常性抽煙 血壓≧140/90mmHg或服用高血壓藥物
高血壓
飲食型態 飽和油脂、反式脂肪酸、膽固醇、熱量過多
血脂異常 總膽固醇、LDL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 或HDL 膽固醇偏低
可預防之助長因子 肥胖 助長血脂異常, 使LDL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增高,HDL膽固醇減少
缺乏運動 助長血脂異常
壓力

◆ 血脂異常之分級標準

總膽固醇 理想值 < 200
偏高 200~239
異常偏高 ≧240

三酸甘油酯 理想值 < 150
偏高 150~199
異常偏高 200~499
嚴重過高 ≧500

LDL 膽固醇 理想值 < 100
略高 100~129
偏高 130~159
異常偏高 160~189
嚴重過高 ≧190
HDL 膽固醇 偏低 < 40
理想 ≧60

◆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策略:
飲食調整:以降低LDL與升高HDL為目標
避免熱量過剩,節制油脂的總攝取量 選用單元不飽和油脂,控制飽和脂肪≦7%熱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LDL,但無法增加HDL。 膽固醇每天≦200 mg 攝取足量水溶性膳食纖維,選用蔬菜、水果、豆類、五穀類 利用蔬菜、水果、豆類提供抗氧化成分與B群維生素

生活型態: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體重上升 戒菸 每天應該有30分鐘的活動,避免靜態生活 控制血膽固醇:20歲以上成人應每5 年測量血膽固醇與血脂譜型,以了解血脂的整體狀況,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酯、LDL、HDL等。

有益心臟血管保健的飲食成分:

抗氧化成分:維生素E與各種植物功效成分,抑制血中脂質的氧化 B群維生素:葉酸、B6、B12充足,降低血中同半光胺酸濃度,降低血管損傷 n3脂肪酸:減少血栓生成,可能抑制發炎反應 膳食纖維:增加膽鹽排泄,降低血膽固醇 黃豆蛋白質:每天攝取25公克有助於降低血膽固醇

◆ 心臟疾病危險性的評估
高血壓或心臟病這一類的文明病並不同於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它不是由病原菌或病毒所造成,它的發生率只能由一些『危險因子』來推測。隨著國人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的上升,我們需要認識這些主要的危險因子。

與心臟血管疾病有正相關性的危險因子是:遺傳、性別、年齡、抽煙、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緊張壓力、及缺乏運動。

下面有一個精簡的表格,就是幫助我們利用這幾個危險因子來評估自己心臟的健康情形。若是屬於高危險群,就需要調整飲食與改變生活習慣,以降低危險度。

在每一類危險因子中選出最貼切的一欄,圈出欄中的危險指數,計算六欄指數的總和,與危險尺度比較。

危險因子 心臟病危險指數
A 遺傳 家族中無心臟病史 1
有一近親在60歲後罹患心臟病 2
兩位近親在60歲後罹患心臟病 3
有一近親在60歲前罹患心臟病 4
兩位近親在60歲前罹患心臟病 6
B 運動 重度活動的工作與休閒 1
中度活動的工作與休閒 2
輕度工作與重度休閒 3
輕度工作與中度休閒 5
輕度活動的工作與休閒 6
C 年齡 10-20 1
21-30 2
31-40 3
41-50 4
51-65 6
D 體重 低於理想體重2.5公斤以上 0
理想體重 ±2.5公斤以內 1
超過理想體重3-9公斤 2
超過理想體重10-16公斤 4
超過理想體重16.5-23公斤 6
E 抽煙 不抽煙 0
偶而抽煙或煙斗 1
每日抽煙10支以下 2
每日抽煙20-30支 4
每日抽煙30支以上 6
F 食用油
脂的習慣
吃全素且不使用奶油或乳瑪琳等固體油脂 1
三餐中只有一餐以肉類為主菜,烹調皆用液態植物油 2
三餐中有兩餐以肉類為主菜,烹調皆用液態植物油 3
三餐皆以肉類為主菜,烹調用油採液態植物油及固態之奶油、豬油等 4
三餐皆以肉類為主菜,烹調用油皆採固態之豬油和奶油等 6
總和=A+B+C+D+E+F=
心臟病危險性:
危險程度 低度 中等 高度 非常危險,應設法降低
指數範圍 4~15 16~25 26~30 31~35

 

二、油脂之化學組成

 
簡單脂質:
甘油與脂肪酸構成的油脂。
例如:
三酸甘油酯含有一分子甘油與三個脂肪酸分子。


 
 
 
複脂類:
含甘油、脂肪酸、磷酸根與鹽基。
例如:
磷脂質含有一分子甘油、兩分子脂肪酸、一分子磷酸根、一分子膽鹼。


 
 
 
衍脂類:
不含甘油的脂質,例如膽固醇。
 
 
 
 
 

 

三、脂肪酸:油脂的構造單位

飲食中之油脂以三酸甘油酯為主,佔95﹪以上。基本化學結構是一分子甘油(glycerol)與三分子脂肪酸(fatty acids)化合。油脂的特性取決於所含的脂肪酸,因為各種油脂都含有甘油。

◆ 脂肪酸的基本構造:
脂肪酸的構成元素主要是碳,氫,氧。分子的骨架是由碳原子串連而成,碳元素以C代表,一端為甲基(CH3-),另一端為酸(-COOH),碳原子之間以共價鍵串聯,中間的碳原子上都連接有兩個氫原子。甲基端也稱為 n 端或 w 端,酸基端又稱為 a 端。

◆ 脂肪酸之分類:
碳數或碳鏈長度:
脂肪酸分子的長度天然的脂肪酸分子所含的碳原子個數通常為偶數,以Cn表示,C代表碳原子,n代表碳原子的數目。脂肪酸依照碳數可分為短鏈、中鏈與長鏈三類。碳鏈越長,室溫下越容易凝固而呈固態。

雙鍵數目或飽和度:
碳原子之間如果全部以單鍵﹙C─C﹚結合,就稱為「飽和脂肪酸」﹔如果有雙鍵﹙C?C﹚,就稱為「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酸之雙鍵數目可以符號Cn:x表示,n為碳原子個數,x為雙鍵個數。

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依照雙鍵個數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兩類。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有一個雙鍵,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有兩個或以上的雙鍵。雙鍵越多表示飽和度越低,或越不飽和。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越多,室溫下呈液體狀態﹔反之,含飽和脂肪酸越多,則為固體型態。

雙鍵影響脂肪酸的安定性,雙鍵位置的碳容易與氧進行氧化作用,高溫食反應更快,引發一連串的分解或聚合反應,產物有不良的顏色和氣味,造成油脂酸敗,損害油脂的品質。通常不飽和油脂雙鍵越多,安定性越差。不飽和油脂的雙鍵藉由氫化技術可以轉化成單鍵,因而提昇油脂的安定性。氫化技術也用來製造植物性奶油,液態的植物油經過氫化後飽和度升高,變成類似奶油的固體,也更適合烘焙的用途。

雙鍵的幾何型態:
不飽和脂肪酸還可以依雙鍵的幾何型態分為「順式」與「反式」兩型。雙鍵的碳原子上所連結的氫原子,若在雙鍵同一側則為順式,若在不同側,則為反式。天然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大多為順式型態,只有牛乳與氫化油脂含有少量反式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依照相鄰雙鍵的位置可分為「共軛脂肪酸」﹙conjugated fatty acid﹚與「非共軛脂肪酸」﹙non-conjugated fatty acid﹚。共軛脂肪酸是相鄰雙鍵之間只間隔一個單鍵,非共軛脂肪酸是相鄰雙鍵之間間隔兩個單鍵。天然的不飽和脂肪酸大多數是非共軛脂肪酸。某些共軛脂肪酸可能有特殊的生理效應,目前科學家正在探究。

生理必需性:
必需脂肪酸是人體所需要但是無法合成,或是合成量不足的脂肪酸,一定要由食物中獲取,否則會造成缺乏症。非必需脂肪酸則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不需要依賴食物供應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包括n6系列之亞麻油酸(C18:2)與n3系列之次亞麻油酸(C18:3)。

◆ 脂肪酸之名稱與食物來源:
飽和脂肪酸: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碳數 雙鍵數 天然食物來源
酪酸 Butyric acid 4 0 乳汁
己酸 Caproic acid 6 0 乳脂、棕仁油
辛酸 Caprylic acid 8 0 乳脂、棕仁油
葵酸 Capric acid 10 0 乳脂、棕櫚油
月桂酸 Lauric acid 12 0 椰子油、棕仁油
肉豆蔻酸 Myristic acid 14 0 椰子油、一般油脂
棕櫚酸 Palmitic acid 16 0 一般動植物油脂
硬脂酸 Stearic acid 18 0 一般動植物油脂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20 0 一般動植物油脂
山酸 Behenic acid 22 0 一般動植物油脂
二十四脂酸 Lignoceric acid 24 0 一般動植物油脂

不飽和脂肪酸: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碳數 雙鍵數 天然食物來源
肉豆蔻烯酸 Myristoleic acid 14 1 乳脂
棕櫚烯酸 Palmitoleic acid 16 1 乳脂、魚油、種籽
油酸 Oleic acid 18 1 橄欖油、一般動植物油脂
鱈烯酸 Gadoleic 20 1 魚油
芥子酸 Erucic acid 22 1 菜籽油
亞麻油酸 Linoleic acid 18 2 一般植物油
次亞麻油酸 Linolenic acid 18 3 亞麻子油,芥花油
花生油酸 Arachidonic acid 20 4 一般動物油脂
二十碳五烯酸 Eicosapentanoic acid
﹝EPA﹞
20 5 魚油
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hexanoic acid
﹝DHA﹞
22 6 魚油

各類不飽和脂肪酸之食物來源:

族類 脂肪酸 碳數 雙鍵數 食物來源
n3、ω3 次亞麻油酸 18 3 黃豆油、芥花油、堅果
EPA 20 5
DHA 22 6
n6、ω6 亞麻油酸 18 2 一般植物油
花生油酸 20 4 一般動物組織與油脂
n9、ω9 油酸 18 1 一般植物油
 

四、常用油脂之分類

◆ 按原料而分:
動物性脂肪:豬油,雞油、奶油,魚油

植物性脂肪:各種沙拉油如黃豆油,玉米油,葵花油,芥花油,花生油,橄欖油,椰子油,棕櫚油、麻油、米糠油等

◆ 按飽和程度而分:
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脂俗稱為「飽和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脂則稱為「不飽和油脂」。一般原則是動物性油脂屬於飽和油脂,植物油則屬於不飽和油脂。飽和油脂在常溫下是固體的形態,所以常見的動物油,例如豬油是白色固體,奶油是黃色固體,而黃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等植物油都是液體。但是有例外的情形,魚油雖然取自動物,卻是不飽和油脂,常溫為液態,而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來自植物,卻是飽和油脂,常溫是固態。

油脂加工中的氫化技術可以改變油脂的飽和度,脂肪酸的雙鍵因加氫而成為單鍵,藉此減少雙鍵的數目,使飽和度增高,而提昇油脂的穩定性。清香油為豬油加工而成,室溫下為液態,冷藏則會凝結成固態。

◆ 按生物體內之功能而分:
儲存性脂肪:動物或植物種子會儲存脂肪以供自身的利用,其成份主要是三酸甘油酯。人類利用含油脂高的動植物為原料,加工精製成食用油脂之主要來源。

構造性油脂:膽固醇和磷脂質是細胞膜的組成份,其中膽固醇只存在動物組織,而不存在植物組織,因此植物性食品或油脂都不含膽固醇。

功能性油脂:膽固醇和磷脂質可代謝生成荷爾蒙、前列腺素等具有調節生理作用的成分。

五、食品中的油脂

◆ 顯形與隱形油脂:
顯形油:
容易辨識,可以去除或控制用量與食量的油脂,例如各種烹調用油、供塗抹用奶油、肥肉等。

隱形油:
無法辨識,無法自食物中去除的油脂,存在各種生鮮食品與加工食品中,例如:
生鮮食品:蛋黃、花生、全脂奶、豬牛羊肉
烘焙糕點:蛋糕、蛋塔、月餅、西點
油炸食品:蔥油餅、薯條、巧果、鹽酥雞
醬料:花生醬、美奶滋、沙拉醬

◆ 常用食物之油脂含量:

◆ 堅果類之脂肪酸組成:

食物名稱 脂肪總量 % 飽和脂肪酸 % 單元不飽和
脂肪酸 %
多元不飽和
脂肪酸 %
n6 族
C18:2 %
核桃:English 63 7 10 42 35
核桃:Black 60 5 11 41 37
Brazil 68 17 22 25 25
Pecan 71 6 43 18 17
花生醬 52 10 24 15 15
花生 48 9 24 13 13

◆ n3族脂肪酸的食物來源與含量:

食物名稱 油脂中n3脂肪酸 % 含量公克/2湯匙
(246大卡)


鯡魚油 23 6.9
鮭魚油 22 6.6
鱈魚肝油 20 6.0
芥花油 10 3.0
黃豆油 7 2.1
奶油 2 0.6
玉米油 1 0.3


120

42 0.3
38 0.5
30 2.3
鮭(紅肉) 29 1
20 0.6
17 1.8~2.6
6 1.0~2.0

◆ 麵包類產品之油與糖所佔熱量比例:

麵包類別 油熱量(%) 糖熱量(%) 鈉含量(mg) 產品範例
硬式麵包及餐包 0-10 1-3 150-610 法國麵包、硬式餐包、焙果
軟式麵包及餐包 6-17 3-5 390-730 土司、漢堡麵包、餐包
甜麵包 30-40 13-40 130-144 奶酥、波蘿、紅豆麵包、起酥麵包等
油炸麵包 37-48 15-31 107-141 甜甜圈
裹油麵包 50-59 2 260-430 可頌麵包
榖類麵包與餐包 4-14 3 400-700 多穀物麵包
全麥麵包與餐包 6-20 4-20 400-700 全麥麵包
麩皮麵包與餐包 16 11 430 麩皮麵包
胚芽麵包與餐包 10-16 4-15 350-620 胚芽麵包
小西餅 37-53 13-40 70-200 丹麥酥餅、小西餅

◆ 常用食物之膽固醇含量:(食物膽固醇含量表)
只有動物性食品才含有膽固醇。內臟類以腦的含量最高,蛋黃的含量也不少,肉類的含量屬於中等。

食物名稱 數量 膽固醇含量(毫克)
牛奶(脫脂,液體或粉狀泡成) 1 杯 5
乳酪(不含奶油) 1/2杯 7
豬油 1 湯匙 12
奶油(light table) 1 啢 20
乳油(含奶油) 1/2杯 24
奶油(half and half) 1/4杯 26
冰淇淋﹙10﹪脂肪﹚ 1/2杯 27
乾酪 1 啢 28
全脂牛奶 1 杯 34
牛油 1 湯匙 35
牡蠣、鮭魚 3 啢(煮熟) 40
蛤、鯖魚 3 啢(煮熟) 55
雞肉、火雞 3 啢(煮熟) 67
牛肉、豬肉 3 啢(煮熟) 75
小羊肉、小牛肉、蟹 3 啢(煮熟) 85
3 啢(煮熟) 130
牛心 3 啢(煮熟) 230
1個蛋黃或1個蛋 250
牛肝、豬肝、羊肝 3 啢(煮熟) 370
腎臟 3 啢(煮熟) 680
3 啢(生) 1,700以上
 

六、消化與吸收

◆ 消化:
消化分解脂肪的酵素在嬰兒期有舌脂解脢(lingual lipase),隨著唾液的分泌與食物進到胃中,可在胃中分解脂肪,將三酸甘油酯兩端的脂肪酸水解分離,生成「雙酸甘油酯」。成人主要是利用胰臟分泌的脂解脢,配合膽汁提供膽鹽幫助,將脂肪分解以供吸收。

脂肪不溶於水,需要藉助膽鹽與卵磷脂的乳化作用形成脂肪球,均勻分散在水相環境中,並且增加酵素作用的表面積,以利脂解脢進行油脂的消化分解。消化是一種水解反應,脂解脢把水分子加到酯鍵上,而使脂肪酸釋放出來。

◆ 吸收:
三酸甘油酯的消化產物有單酸甘油酯、甘油與短鏈、中鏈、長鏈脂肪酸。產物中不溶於水的長鏈脂肪酸與膽固醇等與單酸甘油酯、磷脂質、膽鹽作用形成微脂粒,以擴散的方式進入小腸細胞。

小腸細胞內進行一系列的組合作用,把吸收的脂質和多種蛋白質一同組合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經淋巴系統運送至大體循環,供週邊組織與肝臟利用,以提供能量,合成激素,或儲存在脂肪組織。

消化作用
口腔
食物中的油脂形成脂肪球,脂解脢開始進行分解作用。

脂解脢首先作用於兩端脂肪酸的水解,主要的消化產物是「雙酸甘油酯」與脂肪酸,大約有30%的三酸甘油酯生成此類產物。
小腸
肝臟合成膽鹽,經由膽汁攜帶到小腸,膽鹽的乳化作用使脂肪球形成較小的脂肪粒,以利酵素的作用。
腸腔
1. 胰液中的脂解脢將三酸甘油酯兩端的脂肪酸完全水解,消化產物是「單酸甘油酯」、甘油、短鏈、中鏈與長鏈脂肪酸。
2. 長鏈脂肪酸、單酸甘油酯、膽固醇、磷脂質與膽鹽作用形成微脂粒。

吸收作用
小腸細胞
短鏈與中鏈脂肪酸,以及甘油直接通過小腸細胞膜,進入微血管,經由肝門靜脈運送到肝臟。
1. 微脂粒以擴散作用通過小腸細胞膜,將油脂消化產物送入細胞。
2. 在細胞內,長鏈脂肪酸與單酸甘油酯結合,生成三酸甘油酯。
3. 三酸甘油酯、磷脂質、膽固醇等與蛋白質一同組合成乳糜微粒,進入淋巴管運送,於頸部附近送入血液循環。

油脂消化後
1. 水溶性產物由微血管運送。
2. 油溶性產物由乳糜 管與林巴系統運送。

七、運送

油脂不能溶解在水溶液中,因此在血漿中採用特別的運送形式,稱為「脂蛋白」(lipoproteins),這是由脂質與蛋白質所構成的,含脂質越多則比重越輕,脂質包含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磷脂質。

脂蛋白依照組成大約可分為四類:
1. 乳糜微粒(chylomicron):負責運送小腸細胞吸收的油脂,血中的濃度以飯後時最高,飯後的血漿呈混濁狀態就是乳糜微粒存在之故,其中的脂肪快速被組織利用與儲存,故濃度很快降低。組成份含三酸甘油酯82%,膽固醇9%,磷脂質7%與蛋白質2%。因為含脂肪量最多,所以密度最低。

2.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由肝臟合成,運送肝臟合成的脂肪供其他組織利用。組成份含三酸甘油酯52%,膽固醇22%,磷脂質18%與蛋白質8%。

3. 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微粒與極低密度脂蛋白之代謝產物,經肝臟轉換而成,含膽固醇濃度最高,負責運送膽固醇供周邊組織利用,也是造成高血膽固醇的主要成分。組成份含三酸甘油酯9%,膽固醇47%,磷脂質23%與蛋白質21%。

4. 高密度脂蛋白(HDL):由肝臟與小腸所製造,在血液中可以回收血管壁堆積的膽固醇,死亡細胞釋出的膽固醇,並將膽固醇送回肝臟代謝,有助於保護心臟與血管。組成份含三酸甘油酯3%,膽固醇19%,磷脂質28%與蛋白質50%。

各種脂蛋白的組成份比較
脂蛋白名稱 乳糜微粒 極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英文名稱 chylomicron VLDL LDL HDL
蛋白質 2 8 21 50
磷脂質 7 18 23 28
膽固醇 9 22 47 19
三酸甘油脂 82 52 9 3

 

八、代謝利用與排泄

◆ 組織代謝利用:
1. 來自食物的脂肪吸收後形成乳縻微粒,在血管中運送至各組織
2. 肝臟生成VLDL,將脂肪提供給其他組織
3. 肝臟新生的HDL具有收集膽固醇的能力
4. 脂蛋白在血管中循環過程,其脂質逐漸代謝而變化
5. 血管內壁上含有酵素脂蛋白脂解脢(Lipoprotein lipase),負責水解脂蛋白中的甘油酯以供細胞利用
6. 脂肪細胞含有脂蛋白脂解脢,可分解儲存油脂,釋出脂肪酸供其他組織利用
◆ 細胞內的利用:
1. 脂肪酸可以氧化生成ATP,供應生命所需的能量
2. 脂肪細胞或肝臟可以將脂肪酸轉成三酸甘油酯儲存
3. 脂肪酸可以由單醣與氨基酸代謝合成
◆ 排泄:
1. 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中含有大量脂肪,此症狀稱為「脂痢」
2. 膽固醇在肝臟合成膽酸或膽鹽,隨著膽汁流入小腸,如果與膳食纖維或其他物質結合,小腸無法吸收,達到降低血膽固醇的效應
3. 尿液中通常沒有脂肪的排出
◆ 人體有兩類脂肪組織:
白色脂肪組織:
脂肪細胞中心為單個脂肪球,細胞核和細胞質都被壓擠到邊緣,主要的功能是儲存脂肪。

棕色脂肪組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t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